WFU

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

〈失智症小學堂〉
爸媽辛苦一輩子,也該好好照顧他們的健康:面對失智症前兆,請注意八大警訊

作者:吳奇霖 醫師 / Email: zxsleep7b@gmail.com


圖片來源:123RF

80歲已經罹患「重度失智症」的阿嬤,住在環河南路和西門町之間的老社區,因為行動不便難以下床就醫,她50多歲的兒子張先生因此申請居家醫療,由醫師及社工師定期前往家中探視,並處方藥物。

張先生在西門町附近打零工,勉強維持可餬口的生計,但是因為連外籍看護的費用都無法負擔,所以白天外出工作時,只能請附近的好鄰居半義務的來家中送餐,處理日常照護,這也是三十多年的鄰居情義相挺,才讓張先生白天能專心工作。

張先生有一個兒子已經畢業並工作一段時間,但是在年輕人低薪的現實下,張先生只能希望兒子把自己照顧好,無法奢望能幫上多少忙。這就是發生在台灣許多角落的真實故事。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


高齡化社會結構已經勢不可擋,跟隨而來的「老年失智症」的威脅有增無減,加上少子化、低薪化的社會結構,這樣弱勢的家庭如同風雨飄搖一般,搖搖欲墜。面臨這樣的老年失智症的威脅,個人與家庭又可以做些什麼呢?


失智症的威脅


根據「國際失智症協會」的統計,2017年全球將新增加超過1000萬位的病人,被診斷為失智症。如果以時間來計算更加驚人,全世界平均「每三秒鐘」就診斷出一位失智症病人,也因為失智族群成長如此快速,預估2017年底,全球共有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,但是如果成長速度依舊,在2050年底,全世界將累積到1億3千萬個家庭遭受失智症的折磨。





低薪與少子化已經使得我們社會的青壯年人口,經濟負擔日益沈重,加上老年人口的失智症及慢性疾病纏身,經濟上更是許上加霜。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預估,2018年全世界花費在失智症照護上,將超過一兆美金,這約為兩個台灣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。


面對失智症的共識:預防勝於治療


令人沮喪的是,近年來嘗試治癒失智症的藥物試驗,結果都不盡理想,減緩失智症狀的藥物,臨床上的效果也經常無法持續。不過,老天雖然關了一扇門,卻也開了一扇窗,許多如何以「非藥物療法」來「預防失智症」的研究,紛紛出爐,結果也令人振奮

預防勝於治療」這個鐵則,在失智症的控制上,更是目前全世界的失智症研究者和臨床醫師的共識。


早期發現「輕度認知障礙」很重要





如何辨識「極早期的失智症狀」,找出失智症的潛在患者—「輕度認知障礙」(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, MCI)族群,及早針對此族群追蹤評估,先排除因藥物、新陳代謝、憂鬱症、營養缺乏、腦外傷造成的「假性失智症」,再給予經實證的「非藥物療法」,來預防「輕度認知障礙」族群進展到不可挽回的失智症的階段,將是我們面臨失智威脅的主要策略。


面臨失智威脅的三大策略:面對它、處理它、預防它


面對它:正確認識「極早期失智症狀」,請留意 8大警訊!





極早期失智症狀」一共有8大症狀,根據這8大症狀,已經設計出一個有效的量表 「AD8」,這個量表可以幫助我們,找出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「輕度認知障礙」,而這一個族群有很高的機會進展成「失智症」,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策略,針對這個族群最有幫助。以下依序介紹這8個「極早期失智症狀」:







1. 判斷困難

例如:落入詐騙圈套或騙局、財務上做出不合理的決定,或買了不合宜的禮物。這些情況已經超出一般合理的範圍。

2. 興趣改變

對長年來已經建立的日常活動及嗜好,出現無法解釋的改變。

3. 重複陳述

經常地重複相同的問題、故事和陳述而不自覺,不斷發生卻總是否認。

4. 拙於工具

學習如何使用工具和器具上,出現無法克服的困難,甚至以前會使用的工具,現在用起來卻很笨拙,例如:遙控器、平板、智慧型手機、洗衣機。

5. 忘記年月

經常忘記正確的年份或月份,不斷重複的詢問,也常常搞錯季節。

6. 財務紊亂

處理個人或家庭的財務上,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,例如:繳稅單、水電帳單、電話費帳單。到超市、市場買菜,也出現金錢處理上的困難。

7. 經常失約

經常無法記住重要的約會日子,或是聚會時間,因此常常失約,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,沒有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釋。

8. 思考遲鈍

過去超過半年來,有持續的思考困難,無法計畫一餐飯、一份旅遊計畫或是安排日常活動,甚至無法找到一條回家的路程,而因此在社區中迷路。

比較詳細的AD8評估準則,及系統化問卷的問題,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介紹,根據更系統化的問題流程,可以進一步提高找到「輕度認知障礙」族群的診斷率,因此也建議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更深入了解。


處理它:高危險族群於「失智症門診」評估





針對60歲以上的族群,如果出現記憶認知異常行為異常或是精神失調的症狀,家屬或是照顧者,可以根據上述AD8量表的8大症狀,對家人或疑似對象做初步的評估。

如果8個「極早期失智症狀」之中,出現2個或2個以上的變化就有可能是「輕度認知障礙」的族群,強烈建議到各醫院的失智症門診,接受進一步的評估及追蹤。評估流程如下:







預防它:8個生活習慣的改變,有效減少失智風險。





2017年的國際阿茲海默失智症大會,統計這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,整理出8大生活習慣的改變,將會降低35%的失智症風險。根據人生階段做出具有實證的明確建議:

< 青年時期 >

1. 完成學校教育,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。可以降低 8% 的失智風險。

< 中年時期 >

2. 避免聽力喪失,如果遇到聽力減退,請及早治療。可以降低 9% 的失智風險。

3. 控制血壓在120/80毫米汞柱以下,並維持飯前血糖在100 mg/dl以下,如果經醫師診斷為高血壓或糖尿病,請積極治療。可以降低 3% 的失智風險。

4. 避免中年肥胖,儘量控制BMI在24以下。可以降低 1% 的失智風險。

5. 不要養成抽菸的習慣,如果已經有此習慣,請積極戒菸。可以降低 5% 的失智風險。

< 老年時期>

6. 要注意是否出現憂鬱症狀,如果懷疑有憂鬱傾向,請積極找身心科醫師評估治療。可以降低 4% 的失智風險。

7. 培養並維持運動的習慣,持續的身體鍛鍊,對身心的幫助是醫學界的共識。可以降低 3% 的失智風險。

8.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經常與朋友家人聊天交流,甚至進一步認識新朋友,發現新的話題、學習新的知識,是一種對大腦的認知鍛鍊。可以降低 2% 的失智風險。





讓我們再複習一下這三大策略





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,面臨失智的威脅,找出「輕度認知障礙」的族群,「積極預防勝於藥物治療」是目前醫學界的原則及共識,有三大策略讓我們正面迎擊、挑戰失智:

  • 面對它:正確認識 8大「極早期失智症狀」

    1. 判斷困難
    2. 興趣改變
    3. 重複陳述
    4. 拙於工具
    5. 忘記年月
    6. 財務紊亂
    7. 經常失約
    8. 思考遲滯

  • 預防它:8個生活習慣的改變,有效減少失智風險。

    1.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。
    2. 避免聽力喪失,如果遇到聽力減退,請及早治療。
    3. 控制血壓在120/80毫米汞柱以下,飯前血糖在100 mg/dl以下
    4. 避免中年肥胖,儘量控制BMI在24以下。
    5. 不要養成抽菸的習慣,如果已經有此習慣,請積極戒菸。
    6. 如果懷疑有憂鬱傾向,請積極找身心科醫師評估治療
    7. 培養並維持運動的習慣。
    8.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發現新的話題、學習新的知識

對於失智症的基礎認識,請見「失智症,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疾病」; 如何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請見「懶人包」。在青壯年期就積極預防失智症,就是目前對付失智症威脅的新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