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〈腦中風小學堂〉
只想做一件事來預防腦中風:就從預防高血壓開始吧!

作者:吳奇霖 醫師 / Email: zxsleep7b@gmail.com


圖片來源:123RF

經過三天的住院檢查及觀察,鍾太太感覺舒服很多,但是照三餐量血壓及血糖的日子,著實不好受,「不知道還要做哪些檢查?」她皺著眉頭看著鍾先生。

「應該差不多了吧。」坐在床邊的鍾先生,把眼光從雜誌移開,看向床頭,「等醫生來,我再問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?」

我剛和心臟科醫師聊完鍾太太的病情,也走到病房門口。

「鍾先生鍾太太早,好多了嗎?」看著鍾太太輕鬆的表情,一切盡在不言中,「那我來解釋妳的病情,之後就可以出院了。」鍾太太的臉上堆滿笑容。

鍾先生首先提問,「還記得在急診時,醫師您曾經告訴我們,要針對每一個危險因子訂出治療計畫。」我點點頭後,鍾先生繼續說:「做了那麼多檢查,那出院後,預防中風第一步該怎麼做呢?


血壓控制在 140/90毫米汞柱以下


如果只想做一件事來預防腦中風,我們應該做什麼?」這時,鍾先生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。

我毫不猶豫地回答:「控制高血壓。目標是收縮壓小於 140 mmHg且舒張壓小於 90 mmHg。」

根據統計分析,約有 50%的腦中風是高血壓引起的。收縮壓每提高 20mmHg,或舒張壓每提高 10mmHg,腦中風的風險會加倍;而從另一方面來說,降血壓的治療,能讓腦中風的風險下降 35%至 40%。

近年,國際間的血壓控制指引眾說紛紜,每個數字都有研究的前提,但是針對預防腦中風而言,控制在「收縮壓小於 140 mmHg且舒張壓小於 90 mmHg」的證據仍最充分,因此國內的腦中風學會以此為一般準則。

「不過,鍾太太因為妳有心房顫動,得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,為了減少出血併發症,血壓的控制得再嚴格一點,」根據每個人個別情況來調整,是目前臨床醫療的主要原則,所以我針對鍾太太的需求進一步解釋説:

服用抗凝血劑,血壓標準是收縮壓小於 130mmHg且舒張壓小於 80mmHg。」


過低血壓,對預防中風不一定比較好


鍾太太也提出疑問:「那是不是血壓降得越低越好呢?
答案是否定的,因此要注意以下四點:

  1. 當頸動脈超音波顯示「雙側頸動脈狹窄超過 70%」,或「嚴重血流動力學變化」時,如果血壓一下子降得太低,可能會減少腦部的血流量,所以血壓目標可以個別化考量,收縮壓提高到 150mmHg是可以接受的。
  2. 若服藥後血壓降低時,容易有頭暈或全身無力的症狀,則建議減緩降血壓的速度,或是個別化考量血壓目標值。
  3. 若是血壓可以穩定控制在 120/70mmHg以下,可以適量減少藥量,但是仍以穩定地小於 140/90mmHg,為最重要的用藥標準。
  4. 即使減藥後,也應該規律服藥,以避免血壓的起伏。根據整合分析的研究,長期高低起伏的血壓,會再增加 15-18%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。


起床後與睡覺前,是量血壓最佳時機


我進一步提醒鍾太太,「記得回家後,每天量血壓,並記錄起來,門診要檢查喔。」

「那什麼時候量血壓比較準?」鍾太太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

量血壓的時間,以早上起床、上完廁所後、吃早餐前,間隔 2分鐘量 2次晚上睡前、上完廁所後、休息 10分鐘,間隔 2分鐘 2次四次的平均就是本日的平均血壓。請連續量兩週並記錄起來,以兩週以來的平均血壓,來判斷血壓是否達標

「那我們回家後第一件事,恐怕是買一台血壓計。」鍾先生豁然開朗,「我也得多注意我的血壓啊!」


參考文獻:

  • Overview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, Uptodate 2018
  • Overview of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, Uptodate 2018
  • 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:高血壓, 台灣腦中風學會 2015
  •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, BMJ 2016; 354